首頁 新聞 丹尼鮑伊《28年後》以寬銀幕恐懼重新定義恐怖片

丹尼鮑伊《28年後》以寬銀幕恐懼重新定義恐怖片

作者 : Samuel Sep 20,2025

自丹尼·鮑伊(Danny Boyle)開創性的《28天毀滅倒數》(28 Days Later)以末日後世界震撼觀眾以來,23年過去了。如今備受期待的正宗續作《28年後》(28 Years Later)即將登場,即使時間線稍有調整,這部由鮑伊執導、艾力克斯·嘉蘭(Alex Garland)編劇的電影,仍保證帶來無與倫比的張力。

全新續作不僅忠於原作的原始美學——那些快如閃電的「病毒感染者」和數位影片風格曾重新定義殭屍恐怖片,更以更宏大的格局提高賭注。搶先觀看前30分鐘片段後,IGN與鮑伊暢談他重返「狂怒病毒」(Rage Virus)宇宙的契機。

「這次我們採用寬銀幕格式,」鮑伊向IGN透露:「原版中感染者的速度和兇殘本就令人不安,寬銀幕讓他們可能潛伏在任何角落,迫使你必須保持警覺、不斷掃視畫面。」

由亞倫·強森(Aaron Taylor-Johnson)、茱蒂·康默(Jodie Comer)和阿爾菲·威廉士(Alfie Williams)主演,《28年後》既保留了原作打動人心的角色刻畫,也呈現感染者令人毛骨悚然的新形態。

Play### 從28天到28年後 脫歐陰影下的創作轉向 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

自《28天毀滅倒數》問世以來,鮑伊與嘉蘭始終構思續集可能,兩人曾擔任2007年《28週毀滅倒數》監製。鮑伊回憶在英國電影協會的復刻放映會上,觀眾熱情點燃他們回歸的決心。

「我驚訝這部電影至今仍備受喜愛,」他笑道:「每次感受到這股能量,我和艾力克斯就會腦力激盪續集方向。」

初期構想往往流於俗套。「艾力克斯寫過一版劇本,但太像典型續集——武器化病毒、神秘組織,」鮑伊解釋:「我們不滿意,後來決定不著眼全球擴散,而是更聚焦的敘事。」

受英國脫歐等現實事件啟發,他們轉向內省視角。「我們聚焦英格蘭本土,脫歐提供獨特視窗,探討孤立及其後果,反映這二十年的變遷。」

丹尼·鮑伊執導《28年後》工作照。圖片來源:索尼
電影開場呈現與感染者大陸隔絕的島嶼社群,居民以獨特方式求生。

「這些電影是映照現實的畫布,」鮑伊強調:「它們不說教,但折射社會經歷的轉變。」

寬銀幕驚悚美學:從iPhone到2.76:1格局


原版《28天毀滅倒數》以粗糙的數位攝影風格著稱,續集則在傳承基礎上突破疆界。「我們未忽視原版影響,」鮑伊說:「當年設想攝影機記錄末日,如今則是iPhone時代。」

圖片來源:索尼
鮑伊與原版攝影指導安東尼·多德·曼特爾(Anthony Dod Mantle)合作,採用2.76:1超寬比例,並運用多達20台iPhone同步拍攝。創新的演員隨身鏡頭、無人機與多機位配置,創造出動態體驗。「20機位的鏡頭效果驚人,」鮑伊形容:「既生動又震撼,將你拽入新世界。」

他將此技術比作「低預算子彈時間」,無論架設於起重機或場景中,都能提供180度行動視野。「剪輯時可選單一視角或切割時空,放大恐怖片的暴力衝擊。」

Play「我熱愛打破規則,」鮑伊補充:「這讓觀眾身臨其境——無論是茱蒂·康默的暴怒,或是廢棄列車中影影綽綽的身影。」

關於片中「赤裸阿爾法感染者」的全貌,則要留待正片揭曉。

心跳終止的動作場面與深刻的角色時刻


鮑伊與嘉蘭自2000年《海灘》開始的長期合作,催生獨特創作化學反應。「艾力克斯的劇本總挑戰電影常規,」鮑伊表示:「他的點子需要大膽執行,無論誰當導演。」

圖片來源:索尼
「這系列本質是動作片,但根植於角色,」鮑伊強調:「艾力克斯完美平衡兩者。」多機位拍攝甚至讓資深演員保持緊繃狀態,「他們永遠猜不到鏡頭在哪,」鮑伊笑道。

「我鍾情虛實交錯的故事,」鮑伊總結:「它們是支撐或摧毀敘事的骨架。」他保證最終作品將顛覆預期:「既熟悉又出人意料,是我們引以為傲的挑戰性篇章。」